入到佛教如來宗開悟後,突然以前看過的佛經、聖經故事咻咻咻的跳出來,和自己及同修供養 妙禪師父的體悟有了連結。
(以前瞄到佛經、聖經總是看不懂,看佛經、聖經故事倒是津津有味……)
化緣無分別,不揀貧擇富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初看的時候,隨著故事的進展會有不同的認同,最後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開示以及後來從《金剛經》上讀到世尊化緣的示現,只有讚嘆臣服佛的境界就是不一樣!非聲聞、非緣覺、非菩薩所能企及於千千萬萬分之一啊!
先說故事內容,我已經忘了從哪聽聞到的,因此從網路上擷取一段相關的敘述: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稱的須菩提,每次化緣都去有錢人家裏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不想增加他們的負擔;十大弟子的另一位,有『頭陀第一』著稱的大迦葉,卻專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要給窮人累福脫貧的機會。後來佛陀知道後,斥責他們的心不均平。」
我先聽到須菩提化緣因為不想增加窮人的負擔,都去有錢人家裏化緣,一開始頻頻點頭稱是,認為對呀!有這樣體恤的心,真是慈悲,不愧為世尊十大弟子。
然後聽到大迦葉為了要給窮人累積福報、脫離貧困的機會,專向窮人化緣,一驚,想說唉呀呀!有修行、相信因果的人都知道,過去未曾種福德,所以今生才落得窮困不堪,大迦葉這樣化緣,想讓這些窮苦之人把自己的貧窮捐出來,不只這世,未來世都得超越貧窮苦報,獲得福樂善報,是更進一層的慈悲!
沒想到,釋迦牟尼佛卻對他們自以為是的慈悲(也是我自以為是的慈悲)喝斥,嚴厲調整。因為這樣的作法偏向了,是有分別心的,沒有合到 如來的意,不是真慈悲!
那釋迦牟尼佛自己是怎麼化緣的?《金剛經》在一開始【法會因由分第一】的時候即記載「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是佛教最重要、最究竟的經典之一,在一開始就將佛陀這一段日常生活程序記錄下來,一定有其重要意義,我想其中有一層意義應該是藉由佛陀的以身作則來教導修行人甚麼是正確的化緣。
等到入到佛教如來宗,在大成就明師 妙禪師父座下,我體悟更深刻了:
●當時佛在舍衛國祇太子和給孤獨長老共同供養的「祇樹給孤獨園」內講法,以祇太子和給孤獨長老的能力和願心,不會只供養園林,不供養世尊及隨侍在旁弟子的生活所需,那世尊及世尊的弟子為什麼還要出外去乞食呢?。
乞食是為了讓眾生有布施的機會!供養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是種福田,是可以得福報善因的,所以即使乞食可能會遇到風吹雨打或遭拒,以世尊之尊貴,又有這麼多弟子可以代行,世尊仍親力親為,因為可以布施度(依眾生布施之功德來渡化)。
世尊如此示現,僧團弟子當然也效法,對僧團弟子而言,讓人有得福報的機會,這個舉動本身即是修行,有其深遠意義。
這讓我想到, 妙禪師父接受弟子隨喜功德金的供養,是真正的慈悲大愛!試問普通人一生中有甚麼機會能想供養就能供養佛呢?真是佛教如來宗弟子的無上福報啊!
~~至於那些滿腦子負面揣測推斷的人,是不能體會這份慈悲的。因為甚麼樣的心,就映照出甚麼樣的想法,戴著有色眼鏡是看不清真實的!
●釋迦牟尼佛在入舍衛大城乞食時,是次第乞食,也就是依家而乞,沒有揀貧擇富,平等皆化。因為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分別,要給所有眾生行功德、種福報的機會。
這又讓我想到,數年前佛教如來宗為了籌建大禪堂開放捐款,一位大企業家同修原本要一口氣護持籌建款,但
妙禪師父慈悲開示:「感恩欣慰這位弟子的發心,但 師父希望也能讓所有同修或有緣眾生有此護持功德,因此還是先以小額捐款護持為主。」
也因為如此,許多人能依自身能力,有護持弘法的福報造化。
不是大成就明師,怎麼做得出這個決定?一般人一定是選擇馬上得到足額籌建款。可是諸佛都是一樣的,看到的都是怎麼最能利益眾生,就怎麼做!
●世人只要能珍惜佛陀或有境界之修行人來結緣的殊勝難得機會,一來為自己種福報,二來護持佛不受生計等俗事干擾,能致力弘揚正法、利益更多眾生,這樣的世人福報不可思量!
妙禪師父總是以如此憐愛笑容凝視弟子
弟子們法喜仰望 妙禪師父
|